Recent events

Photography in or as Conceptual Art :: 攝影作為觀念藝術
by Murmur Phy July 2014
Photography in or as Conceptual Art :: 攝影作為觀念藝術,縱觀在60年末與70年西方藝術家使用攝影所進行的一系列創作與思考。
相信之前系列活動的電影座談,在愉快的氣氛中,帶給各位許多攝影的創新思維與攝影探討的複雜性思維,透過討論,於是我們可以漸漸的理解,我們要面對的攝影已經是不斷轉變、跨越並結合各種不同的領域形塑新的樣貌。
這兩堂課將討論起源於60年代起始直至70年代末所盛行的觀念藝術運動 -「將藝術精簡至純粹的一些想法,而且不再涉及任何藝術的『材質』」,藝術家透過對於傳統藝術的顛覆性質疑, 取代物體與空間本身上的創作侷限,反映在語意、符號學、哲學以及藝術的根本媒介上,而當時的藝術家們又透過攝影去做了什麼樣的創作與思考呢?
參考閱讀文本:
從照片在「觀念藝術」中的角色試建「觀念攝影」一詞 / 游本寬
http://www.adjournal.nccu.edu.tw/pdf/19-5.pdf

藝術相對論#01
by Murmur Phy March 2014
我們應要知道評論在談些什麼,另一方面,藝術品則呼喚某種感知,而非其他,藝術品引導並改變我們的概念,也改變感知的模式。 - Marian Bobson
知名的瑞士策展人漢斯·優兒里奇·奧布里斯特曾提及:「展覽空間所俱有的還原性和死氣沈沈的形式集中於高度靜止的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極度的缺乏動態與人際因素。」不僅是奧布里斯特想要改變這樣的狹隘,台灣藝術圈也一直嘗試使用不同的形式來走出這個框架,於是八樓當代期待能夠藉由長期舉辦「互動式」的研究討論會去增進藝術的刺激思考以及創作上的蓬勃交流。
因此我們希望每次能透過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家、藝術教育者,還有各位觀眾,盡情地一起互動思考與創造.....

藝術相對論#02
by Murmur Phy June 2014
「藝術不是反映社會現實的鏡子,而是鑿作現實的鐵鎚。」- 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社會與藝術的互文性
台灣最近經歷了反核運動、多元成家、太陽花學運、六四天安門晚會等等令人矚目的社會運動,但其實長久以來被刻意隱藏在社會肌理背後所遺留的歷史創傷如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同樣也是台灣人民一直所背負的問題。而這些抗爭行動亦僅是整個世界龐大社會複雜架構下的機械齒輪中的一點星火:全球環境污染、資本主義危機、新自由主義假象、貧富懸殊差距、歷史文化保存、藝術教育低落、宗教當代內涵之相關議題不勝枚舉.....